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二○○八黑海「河川海」之遊(四)


英雄城市-軍港世巴斯特波(Hero’s City, Sevastopol)

五月廿五日,又是一個陽光充足的清晨,上午八時半,徐徐進入世巴斯特波港內,眼見數十艘,插白、藍、紅三色蘇俄旗在艦尾的蘇俄軍艦停泊於港內,儼然一個大軍港,甚至有一艘潛水艦停於對面的灣區,用望眼鏡可以看到。九時半大家上岸,一位金髮藍眼,體態優美的女導遊在巴士旁歡迎我們上車後,驅往港邊廣場。先去看漆白色有六個大柱的紀念牌仿,上有一八四八字樣。金髮導遊口操幾乎純正的美式英語說明,世巴斯特波這個名字全世界共有四個城市同名,美國也有一個在加州。她帶我們走下牌仿,中央地帶用紅色大理石砌成叫海軍上將大道(Admiral’s Path)是每年七月黑海艦隊司令在此檢閱他旗下艦艇的地方。世城是著名的黑海艦隊的基地,是有數百年的歷史,自從帝俄時期開始傳統就接下來,但烏國獨立後,這個傳統將來如何繼續下去將是個謎。

 

一九九一年烏克蘭宣佈獨立,恰好超過七十%的蘇俄黑海艦隊的船隻停泊於此,當然烏國宣稱這些船隻已歸屬烏國,但經過多年的和平交涉(註八),烏國容許蘇俄黑海艦隊繼續使用此基地,每年付美金十億之租金,租期到二○一七年為止,世城則賺取此租金的3%。

世巴斯特波位于克利米亞半島的西岸,因為軍港的關係,行政上變成中央政府直轄的直轄市,並不屬於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註九)。

歷史上有名的克里米亞戰爭(註十),就是以包圍世城之戰後最為著名。近代戰爭,大規模的槍炮海陸戰以此為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化了二百五十日才攻佔到世城。因雙方的攻防戰,幾乎99%的世城建築物全毀。蘇聯對此極為介意,戰後為了記念他們的傷亡人員,封世城為City of Honor(榮譽之市)。

前述Admiral’s Path後面的廣場,有一座P.S. Nakhimov海軍上將的銅像在廣場中央,附近有海軍軍官學校,這位上將是當年保衛世城,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殉國的。死於英法土聯軍的砲火,後來帝俄為了記念他樹立銅像,並以他的名字命名此廣場,至今一百五十五年間已改了九次名字,包括列寧廣場等等,終于改回原來的Nakhimov廣場,天下風水輪流轉,這種事在古今中外,沒有兩樣。

說起銅像,世巴斯特波城中一共有一四○○尊銅像,如要一一檢視,不知要化多少時間?

我們被帶到海邊一個很大的空地,廣宏的水泥平地上有一座41米高的蘇聯海陸軍軍人一齊拿槍桿向前衝去的,是剛於二○○七年完成,為了建造這座銅像,停停趕趕,化了卅年時間,銅像的標級意義和世城的「榮譽之城」有關,但續後的政治上的原因資源不濟,附近的配套建築物,卻是未完成鋼骨架而已。

蘇俄人為了紀念克里米亞戰軍,當年熱烈抗拒外敵,由留學德國慕尼黑藝術學院的大藝術家Franz Bouband領銜創造Panorama Museum圓型立體巨畫(一九○四),以油畫及立體三百六十五度的旋轉技術細細地描畫當時激烈的戰況。二次大戰時,這個博物院全毀於德國砲火,所有陳列品粉碎成七千多片廢物。戰後蘇聯的藝術科技人員十七名以兩年的時間,重新修復當時已被認為不可能復原的平、立體藝術品,至今已有超過三千六佰萬人次的參訪記錄,成為訪問世城不可不看的觀光勝地。

在Panorama博物院外,有當年的古戰場,十九世紀的銅砲和碉堡供人瞻仰。另有一個紀念碑,碑上刻有一位文人的半身像,是當年,年輕的槍炮官,後來成為世界文豪的撰寫「戰爭與和平」、「安娜加烈麗娜」的托爾斯泰(Luv Torstoi),據說「戰爭與和平」著作的靈感仍得於托氏親身參與世城包圍戰11個月,親眼看到戰爭的破壞,血肉模糊,慘絕人寰的實戰而來的,後來托氏變成「反戰」的象徵,他的主張最後極似佛教的精義,後來托氏的信仰哲學影響一位在南非當律師的年輕印裔人叫英汗慕德‧甘地。大家知道甘地回印度後,領導反抗英國帝國殖民政府,就以「不抵抗」不以武力抗暴。更後來,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牧師,也接受甘地的思維,以非暴力抗拒歧視,爭取人權。可見古里米亞戰爭,對全世界及人類影響所及之深遠度,遠在當時你爭我鬥的汎汎之士的想像之外。

另世城有世界有名的海洋研究中心,尤其對海豚(Dolphins)的習性的研究有相當的成就,海豬被訓練來取得敵人潛艇的情報工作,都做得轟轟烈烈,但我們卻沒有機會看到這個訓練所。

Bakaehisarai下午,我們全隊參訪康氏宮殿(Palace of Khans),是回教寺之遊,坐一小時的巴士到山區Bakaehisarai即波斯花園(The Perssian Garden)的意思。寺院建在離海岸20公里的內陸。是回教寺廟兼頭目住所。公元十六世紀時該地為塔峇人(Tatar)(註六)所據。最有名的是淚泉(Fountain of Tears)彫刻家OMER創造,是紀念年輕早死的康氏夫人於一七六四年建造。這個大理石作品,因大詩人布西金(A. Pushkin)的一篇詩文而名氣大增,被描寫為人類哀悼的象徵。(Symbol of Humangrief)


註八、烏克蘭共和國的成立,一九九一年八月烏國議會宣佈獨立於蘇聯之外,十二月時舉行公民投票,超過90%的人民選擇獨立,於是烏國當局抓住黑海船隊停汨在世波斯德波的船隻不放,幾乎動武,但經過沈長的和平交涉,於一九九七年簽下租借港口及其設備廿年的條約,烏國只佔那黑海船隊停汨的船隻10%及一艘潛艇為烏國海軍船隻。

註九、古里米亞自治共和國Cremia Autouomeus Repcblic,原為蘇聯15個自治共和國之一,現有人口二百萬,佔地二萬六千平方公里,現為烏國的唯一的自治共和國,其地位和其他二十四個省(Oblat)同等。自十八世紀到廿世紀時,克里米亞為俄帝及蘇聯版圖內,二次大戰後,後來成為蘇聯總記的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受史大林委託而為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蘇聯聯邦轄內的共和國之一)的總書記三十年,於一九五四年,因為要討好烏國人民,借烏克蘭拼入蘇俄版圖三百六十年之慶,把這個自治共和國,移入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內,沒有想到1991年烏國獨立時,這個自治共和國當然也順利成章地變成烏國的一省。現在人口分佈以蘇俄裔俱多58.32%,烏裔24.32%,達旦人12.10%。烏國政府下令克里米亞要烏國化(Ukreonzsition)學校開始教烏克蘭語,電影院的電影要以烏國話發音…等等,引起蘇裔人士反感,因而電影院無人問津而倒店,和當前台灣的情形類似,但不盡相同。

註十、克里米亞戰爭(Cremian War)一八五四年三月─一八五六年二月,因宗教原因開始即一八五一年,法國發生政變,拿破崙三世強迫衰弱的Ottoman Empire承認在聖地(Hollylnd)的天主教的主權主宰(Soverrity Authority),俄皇尼克萊一世則反對,認為希臘正教才是在聖地擁有主宰權。聖地為Ottoman Empire的領土之一,所以相爭不斷,結果演變成法、英、沙帝那帝國(意大利帝國前身)及Ottoman帝國的聯軍和帝俄的全面戰爭。英法聯軍在古里米亞半島登陸,帝俄保衛Svestopol的包圍戰啟幕,到一八五六停戰為止,俄帝黑海船隊全軍覆沒,但因用大砲轟擊,水雷的發明…等等現代戰爭的規模由此開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