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臺灣史上可以証明臺灣自古以來並不是中國的一部份,尤其我們宜蘭、屏東更不是中國的一部份

臺灣史上可以証明臺灣自古以來並不是中國的一部份,尤其我們宜蘭、屏東更不是中國的一部份
李汝城

大家都知道,現代日本的發展,始於一八五三年美國海軍指揮官配利(註一)率領四艘「黑船」(註二)於江戶灣(註三),以砲對準,強迫幕府開放海禁開始和外界來往。其後一連串的明治維新(1868)、廢藩置縣(註四)、君主立憲……等等促進日本趕上歐美,也迫使日本向外發展。日本反過來,竟於一九四一年偷襲珍珠灣,即配利以砲威脅的八十八年後和美國宣戰。這段歷史,大家都很清楚。

明治維新把德川幕府三百年的攝政推翻,所引起的問題甚多,並非所有的日人都贊成返政於天皇。明治的頭十五年充滿暴力、國內戰亂、政治人物的暗殺和相鬥,每一件事都可以寫成一本書。但明治初,一下子把武士士族廢除,造成四十五到五十萬人失業和失權,可以想像所引起的社會問題,乃為政者極為頭痛的事。要解決國內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導向外頭,讓人民向外發展,看看近代日本史,甚為明顯。


臺灣的鄰國 – 琉球

琉球王國向來進貢中國,但地理上和日本九州的鹿兒島很近,素有來往。明治的元勳們,要初試啼聲,本來他們的注意力在朝鮮半島,但因一個機緣而變成把琉球併吞。說明白一點,近代日本向外侵略,借口臺灣,以消滅琉球王國而始,導致二十年後割據臺灣的先聲。

一八七四年七月即明治六年,日本派兵遠征臺灣,日本人稱為「征臺之役」,臺灣史上為「牡丹社事件」,亦謂派尾尼族事件(Peony Tribe Affair)。這個戰役,依日本人自己的描述,是世紀的「珍」事件,意即很可笑的不合乎正常情況的意想不到的事變。

事情的經過是日本為了懲罰三年前(1871年)發生於南臺灣的生蕃(即原住民,後來稱呼高砂族)虐殺五十四名琉球漁民。琉球宮古島和八重島約六十六名漁民,遇颱風海難,在臺灣上岸,原住民非但不予援助,反而殺虐五十四人。逃回琉球的漁民求助於清廷,清廷不理,轉向日本。日本因此越俎代庖,為它的「臣民」報仇。但是事情發生於一八七一年,為什麼日本等待三年之後才動手呢?明治新政權成立只三年,不諳國際事務,不知外交手段,當初確實不知如何回應。

美國人李仙得(Charles William LeGender, 1830 – 1899)

牡丹事件使日本獲取琉球,和擔任美國駐廈門總領事李仙得有極大的關係。也可以說,美國和臺灣的關係,始於這位法裔美籍陸軍准將的出現。

李仙得生於法國(1830年8月20日),出身在阿爾沙士Rheims地方,畢業於巴黎大學,於一八五四年和美國紐約著名律師的女兒卡樂(Clara Victoria Mulock)結婚後移居紐約,那正是南北戰爭戰伽聲轟轟的前夕,一八六一年南北戰爭爆發。新移民李仙得努力效忠聯邦,因地緣關係為紐的第五十一師召募百多名志願軍而被封為少校連長,率領自募軍往北卡州參戰。得不幸地,在一次戰役中受到嚴重槍傷,一顆子彈打到他的下顎,但帶傷繼續作戰,最後編入葛蘭將軍(註五)的直屬部隊,並晉升上校,但于一八六四年五月左眼及鼻樑被子彈貫穿,左眼因此失明,不得不於一八六四年光榮退伍,並贈為准將。李氏的生涯,並不因此而結束,傷癒後轉外交部服務,於一八六六年被派往中國廈門,當起美國駐廈門總領事。除主理閩浙等省僑商務外,並處理臺南、淡水、高雄等臺灣和美國有關的事務。

剛好,到任後一年的一八六七年三月,有一艘美籍商船羅發號(Rover)在屏東七星岩觸礁。船長夫婦及十餘水手上岸後慘遭生蕃殺害。為此,美國曾派二艘砲艦於一八六七年六月攻打生蕃,但沒有多大戰果就退下來。李仙得為此向清廷提出嚴重的抗議,但中國方面一直以化外之地,而無果。李氏不肯罷休,在清廷官吏的陪同下,於九月四日離廈門,親往屏東克服極端的困難環境,終于能和瑯瑀十八社的大頭目(酋長)大起突(Tokitok)直接見面,談判因海難而上岸的外國水手的生存權問題。結果在清廷官吏的見証之下,雙方約定了船難救助條約。十月卅日李氏才返回廈門住所。

至於如何和野蠻未開化的生蕃王順利地得到首肯和合作,據說李氏和大起突見面時忽然不慌不忙地把自己左側玻璃假眼拿下來,用手擦一擦再放回去。讓大起突大吃一驚,認為李氏這個紅毛仔有不可抗力的魔力,是超人,卻服於這一幕,終於簽下了條約。這個條約為美國政府承認的國際條約。李氏回廈門後更直書一函致清廷有關官廳陳述依國際慣例,清廷自認化外之地,無法施政,乃自認放棄臺灣的治理權和所有權的証據,尤其清廷明言東臺灣和南臺灣漢人不居住的「蕃區」主權不及之事。但很不幸地,他的書函,並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後來李氏更著有「Is Aboriginal Formosa a part of Chinese Empire?」「臺灣土著是中華帝國的一部份嗎?」一書。

琉球漁民殺害事件及其他

如前言,三年後一八七一年十二月琉球王國(國王尚泰)的漁民漂流入臺被殺。接著一八七三年三月日本小田縣一艘商船在往和歌山縣途中遇風吹到臺東馬武窟而上岸,結果全部財物被生蕃掠奪。還好,全部人員皆能逃命回日本報案。一八七三年乃明治六年,是廢藩置縣後的第三年,日本國內失業問題以及其他社會問題漸趨嚴重,正恰此時李仙得要回美,路過東京,經美國公使介紹和日政府官員商洽。李氏對臺灣生蕃不守條約繼續殺害海難上岸的外國漁民甚為憤慨,力主嚴懲兇犯,對清廷一直推卸責任不以為是,外務卿(外交部長)副島種臣聞及,約見李仙得,被他的說詞極傾倒,認為是不可多得的人材,馬上禮聘為日本外交部顧問。就此,李氏大談他自己親身赴臺經驗,和蕃王交涉經過,並指點地圖,要攻臺的大小注意事項。後來李仙得於一八七三年十二月卸下廈門總領事的職務,專門替日政府服務,參與日本和清廷在北京的交涉工作。一八七四年五月當日軍攻臺時,在廈門準備由廈門到臺灣會合日軍的李仙得卻被美政府逮捕入獄。後來在上海放出,終於沒有直接參與「征臺之役」。有人說是美政府不願它的前任總領事外交官替外國參戰,要保持中立。

征臺之役(牡丹社事件或簡稱牡丹事件)和三菱商社

日政府參議兼內務卿(內政部長)大久保利通,也聽了李仙得的一席談,說服內閣下令陸軍大輔(陸軍總司令)陸軍中將西鄉從道(西鄉隆盛之弟)率領三千官兵由長崎出海,往臺灣攻擊生蕃。

在技術上,從海路運兵三千名,本來日政府寄望於借助英國商船。但英國公使鑒於日本出兵臺灣不無疑問,而拒絕出租。接著轉向美國。美公使亦因英國不借,宣佈中立不介入。進退維谷的日本內閣,終於在四月十九日閣議決定終止征臺之舉。於是大久保本人快馬加鞭由東京趕到長崎,下令阻止遠征軍的出港,但很不幸地,當大久保抵達長崎時,大部份的軍旅已出海向南,無法回頭。

在長崎集結的遠征軍,雖然沒能搭上英美商船,但有一位四國士兵佐縣人岸崎彌太郎開辦的「三菱商社」擔任軍運工作。岸崎很珍妙地利用關係,說服政府,無償的供給兩艘幕府留下來的小砲艦,滿載軍旅啟航了。事完後,政府竟然付給岸崎請求的全部費用,一毛錢都不差。這就是後來「三菱財閥」飛天踏地的原因。每次看到MITSUBISHI,使我想起這一段的歷史,為我可憐的祖國而感嘆!

琉球王國的滅亡

征臺之役,以日軍船堅砲利,簡單地不到二個月戰事就結束。七月一日以牡丹社為首的六社酋長和日方達成議和。九月十日大久保內務卿親自到北京和清國總理大臣交涉,迫使清廷承認日本出兵的正當性,並要求清國負擔軍費銀七百餘萬兩,但清不肯,經英駐清公使瓦特中介,以賠償五十萬兩銀(七十一萬日圓),日軍於是在十月三日開始撤兵。

日方的損失,在戰事上僅死了廿九名兵士,但死於疾病者,如虐疾、赤痢、鼠疫或其他熱帶傳染病的,竟達五百六十一人之多!所耗軍費如前言七百多萬兩銀(日幣七百七十萬圓),但戰果為建立自信及讓清帝國承認琉球為日本的一部份,改為沖繩縣,消滅了琉球王國,導至吃軟知味的日本,以後侵佔臺灣、朝鮮的遠因之一。

宜蘭、屏東絕不是中國的一部份

翻開一九八○年商務印書館(北京)出版的新(華)辭典第四百卅五頁台(臺)字註解有:「臺灣是我國的一個省(包括臺灣本島和澎湖列島及其他附屬島嶼),面積…人口…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神圣(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各位,如果瞭解上述真相,臺灣根本不是不可分割而又神聖的地方。當年的中國執政者認定為主權不及的化外之地,尤其承認蕃地如屏東、宜蘭…等東臺地區更是化外之地的更化外之地。不打自招,我們鑽研真正的臺灣史,應以真相告訴大家。過去極權時代所說的和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主張的如出一轍,黨國專政之下沒有真相,由此可証明。

後記 - 以此文獻給尤欽德先輩

牡丹在屏東,宜蘭在臺灣東北部。有人問我,美國宜蘭同鄉會名簿內有位屏東人尤欽德先生。對,尤先生是我的好友,因為他對宜蘭人有特別的親近感,是否因為我們是因為化外之地的更化外之民?當年美國宜蘭同鄉會成立時,尤氏聞及自動以Associate Member來捧場。我們當然歡迎尤先生參加我們的活動,所以特別以「宜蘭、屏東更不是中國的一部份」而記之。

註解

(一) 配利Matthew Calbraith Perry (一七九四-一八五八),美國海軍軍官,美國麻州人。
(二) 「黑船」係日人描述一八五三年六月(嘉永六年)四艘塗黑的巨型美國軍艦來日要求通商,並宣稱半年後再來聽回音。一八五四年一月七艘「黑船」再來,幕府終於同意開放海禁,並訂「美日親和條約」。
(三) 江戶灣,即今日東京灣。
(四) 廢藩置縣:明治三年實施廢除幕府刪封的全國七十三藩諸侯,而以縣代之。
(五) 葛蘭將軍General Ulysses S. Grant為南北戰爭時的北軍總司令,後來被選為第十八任美國總統。

參考資料

(一) 新的歷史教科書,扶桑社二○○一年第二版(東京)。
(二) 臺灣史,華立圖書(臺北)二○○四年第一版六刷。
(三) 教科書不教的歷史,扶桑社(東京)二○○○年九月第九版。
(四) 東鄉平八郎,文藝春秋一九八五年七月第四版(東京)。
(五) The Annuals of America Encyclopedia Britanica一九七六版。
(六) 現代國語例解辭典,小學館(東京)一九九六年三月第二版。
(七) Jerome F. Keating: Charles Williams Degender, A French Yankee in Taiwan.
(八) 新(華)辭典,商務印書館(北京)一九八○。
(九) American College Dictionary, Random House, New York, 1962.

沒有留言: